不久前看到壹個視頻:《每個人的遺憾,都大抵相似》,在街頭立著壹個黑板,上面引導大家“寫下自己的遺憾。”
不久後,各種各樣的答案爬滿黑板:
“時光飛逝,那大概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感覺了。”
“沒去追尋當演員的夢想。”
“沒有投入過。”
“從未申請就讀醫學院。”
“沒能在父親去世前結婚。”
……
到頭來發現,這些遺憾全都是關乎沒有追尋的夢想。
沒有做過的事,沒有說過的話,沒有過的爭取。
回觀自己的人生,我們很少因爲自己做了什麽而後悔——即使是壹些傻事,或者嘗試後失敗的事。
最多會點點頭說,至少我試過了。
大部分遺憾,都是來自于因爲“要面子”“沒勇氣”“懶惰”等原因而逃避的夢想或願望。
這種遺憾,就像靈魂的召喚被失落,壹場人生沒有白來,卻也荒廢了重要的篇章。
臨終關懷中,大部分人在離世前歎息的是“我沒有抓緊時間做XX事。”——這些事情包括做自己所愛、愛自己所愛、以及展現真實。
其實,我們缺少的並不是時間。面對死亡,人們歎息的並非時間不夠,而是在歎息那些明明該經曆,卻因爲各種可以克服的原因而放棄的事。
問問自己:是否能列舉出妳做過的幾件事,也許被反對、被不理解,但是,如今想來,妳絕對不後悔?
如果壹個人在臨終的時候會後悔,這代表他在健康的時候,夜長夢多的時候,同樣會時不時後悔。所以,也許在健康的、壹切都還很平安的時候他會假設未來去“完成”某些事,想方設法把責任抛到明天。而當他逃避到死亡面前,不得不面對的時候,他才終于意識到,沒有機會了;也終于臣服,那個壹直在逃避的東西,當做未做、當說未說的事,從沒有被甩掉過。
萦繞在心裏的東西,不會僅僅臨終前才被想起,而是只有臨終前才被承認。
于是他說:如果有更多時間的話,我應該……
——這時候,他再次把責任推給了“時間不夠”。
時間對每個人來說,都是夠的,並非壹個人活得長就更公平,活得短就不公平。
仔細想想,壹個人活著的時間長短,真的在影響這個人生命的品質本身嗎?其實時間是背黑鍋的。
傳統上我們常常通過壹個人生命的長短來判斷他的幸運與不幸,是有福氣還是沒福氣。當壹個人很年輕就離去,人們會說“英年早逝”“可惜了”;而壹個人高壽去世,人們會說“壽終正寢”“活得值”。
最初我的死亡觀受到顛覆,是在父親談論爺爺的時候感受到的。爺爺當初突然離世,正好在父親和伯父大學畢業,即將帶爺爺進城生活的前夕。
當我産生“遺憾,心痛,老人辛苦壹生還沒享福就走了”的感覺時,父親卻說:“妳爺爺是在驕傲、期待和開心的情緒中去世的,所以不要認爲遺憾。”
這句話讓我對壹個人離開的想法發生了擴展。活著的人如何接受和看待壹個人的離去?他是在什麽樣的情緒背景中離去?
或許我們難以圓滿所有事,但我們可以試著重新看待什麽是圓滿。
不知道父親花了多長時間消化了生命中的這場分離,但他在對我有限的“死亡教育”中給予的幫助,是非常正向的。
在以前的壹篇文章中,我們討論過人總是試圖逃避“停止”,被追逐著往前跑,用壹件又壹件事情把自己充滿,逃避去面對最重要的、最本質的事,以及可能被救贖的聖靈降臨的空白時刻。
所以,在談到“了無遺憾”的話題時,讓我們放下時間不夠的責任推卸,停下來,仔細想壹想,假若生命只有壹天——
“妳是壹個小天使,到人間遊玩,妳的時間只有壹天,妳會如何度過?有哪些最重要的事,是妳在回到天堂之前,必須要完成或者體驗的?
這就是遺願清單。
我建議遺願清單包括以下幾個層面:
1:妳所想要的生命狀態(如:自由、創造力、豐盛、同理心、奉愛、推恩、和平、支持、智慧……)
2:具體的事(環球旅行、生孩子、開書店、擁有農場、養馬、或者賺八億……)
3:具體的事背後的品質(環球旅行-對應自由和文化的體驗、生孩子-對應照顧包容及母親原型、開書店-對應知識的學習和傳播……)
所以,最應該做的,是直接去切入那個具體的事背後的品質,而不是那件事本身。
事情是形式,品質是內涵。生命的時間說長也長,說短也短,形式是變化無窮的,不可能窮盡,但是壹條靈魂在生命中需要學習的品質也許就那幾種。
只有達成那幾個關鍵功課,靈魂才會充分受到滋養。
到這裏,分享給大家壹句非常喜歡的話,做爲文章的結束:
人並不是活壹輩子的,其實就是活那麽幾次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