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熟悉的身份去采取行動,只要身份已跳進那個間隙中,妳就不再能感覺到臨在了。
做壹個無名小卒,對于頭腦來說是最大的困難,他很快就填滿那個間隙,我怎麽能是無名小卒呢?但是用妳是某某人物來填滿這個間隙是毫無意義的,如果妳真想知道妳是誰,就去體驗那個間隙,體驗那份敞開,並且讓它在裏面開花,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方法去找出妳是誰了。
——Adyashanti
停止下來,停止並專注——便會發現,連時間感都被創造出了不同的體驗。
在《空性之舞》中,Adyashanti提到了念頭與念頭之間的間隙。
間隙是壹個很有趣的話題,自我和聖靈(人天之間從未斷過的生命連線)都在“搶奪”這個間隙。
《奇迹課程》中也有非常多關于間隙的討論。在經典章節“夢中英雄”之後,課文指出,我們真正害怕的是“心靈造出的夢境”,而不是“心靈”。每個人都因爲與自己的夢境結合、與夢境等同,于是失落了真實的身份。
是壹個人本質的真相決定了我們彼此的“手足關系”,而非心靈虛構的故事,以及背後那些缥缈的身份。
妳的心靈只能與他的心靈結爲手足,至于他的身體與夢境,只會造成妳們之間的小小間隙,而妳們的夢境就結合于這壹間隙裏。【T-28.IV.3】
這壹段話非常奧妙,因爲它將我們的選擇表達到了極致。當認同彼此的身體——某個世俗的身份、某個名字代號——從此就再也無法與真實的他相逢了。
而我們大部分人的壹生,既沒有與自己所愛的人真實相逢,也沒有和自己真實相逢。
壹旦認同這壹場夢的真實性,就像壹個鏡頭特寫直接推上去,讓這壹個小縫隙産生千變萬化,演化成大千世界,從此三生三世十裏桃花。
只要有壹個人從夢中醒來,另壹個人也會醒來。只要有壹個人接受彼此的壹體性,另壹個人的“病”就好了。
既然他只是在做壹個與弟兄分裂的夢,那位弟兄若不符合他的夢,他們之間便會出現壹個空位。如此,天父方能前來,與聖靈所結合的聖子合爲壹體。【T-28.IV.4】
課程最犀利的是對疾病根源輕描淡寫但充滿力道的陳述:“妳相信分裂會帶來喜悅,而放棄這喜悅等于壹種犧牲。這信念成爲壹切疾病的根源。”
小我是非常搗蛋的,當我們學習到壹門課程,它又可以馬上變成披著羊皮的狼,用智慧的外衣,繼續進行老三樣,攻擊自己和周圍的人。
當全然地處于念頭與念頭之間的間隙,就像是小型的自我死亡。
不對立不判斷,那縫隙便不會從猴毛變成金箍棒。不認同眼前的壹切,只是靜靜安住其中,在那個空白裏,聖靈將沒有阻擋地躍入,以不可料想的速度,它壹直等待著,等待那壹刻的時機。可是,念頭太密集,就像在光芒前面高築壹道牆,沒有任何色彩可以穿越——除非甘願呆在空白的“危險”中。這練習就像壹個大錘,會逐漸敲碎牆面。
建議大家找壹個時間點,給自己三十分鍾或者壹個小時,關掉手機,完全獨處。不刻意做任何事,包括打坐,瑜伽。看看這種荒廢感、空白感給自己帶來的未被填充的焦慮。
我們的很多惡習常常來自于焦慮。它們也許會以爆發式折磨突襲,或者只是分散到不同微小的負面習慣中。抽煙、暴食、囤積、拖延、撕死皮、性愛上瘾、注意力分散、過度飲酒……這些瘾頭,在生活中看上去只是個體的壹些小煩惱,但是繼續發展,便會成爲嚴重的問題。我們的生活會被劫持,會被連續性的無法自控的行爲劫持。
如果沒有壹個力量打斷,它會成爲永遠無法被照耀的月球暗面。
我們終其壹生都在逃避“停止”,從呼吸開始的那壹刻,就在被追趕,思維與行動從沒停過,我們在躲避的,就是在那個間隙中,有可能發生的救贖。
而救贖意味著,“我們”被徹底融化,真實高懸天空。就像雪試圖逃避陽光,但是,太陽總會升起。
2018.4.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