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立標准,無論是生活中,還是修行中,都是蠻重要的事情。以前跟姐妹聊天,談到人際關系,總會彼此觀察到“多重標准”的存在,同壹件事,自己做就可以,別人做就不行。
就好像我們看待“無常”,我們都知道,無常會帶走“好”,但也會帶走“不好”,這就是流動,永恒不變的變化本身。曹雪芹看到“無常”會把姑娘變成婆子,于是姑娘都停留在最美的年紀。但也有人借著變化,去成長。所以,人們總禁不住想:好事是,再不好的狀況,也是不會持久的;壞事是,再美好的過程,也會流逝的。這就是壹種雙重標准,它帶來了撕裂、痛苦,妄想和抓取。
《奇迹課程》反複強調,聖靈與小我,只能選擇壹個。——妳不能兩個都想要,因爲他們根本沒有可比性,更不能在壞事發生時選擇聖靈,好事發生時選擇小我。(噢,最近好幸運,感謝天使,我太被愛了;最近太倒黴了,天使不愛我了)
這樣搖擺不定,瘋瘋癫癫,怪不得被“課程”形容爲“神智混亂”。
如果堅定不移地選擇真實的那壹個,壹切都會簡單,不管是開心的事,還是有情緒出現的事。當二元世界裏的好與壞出現,若都能堅定地選擇聖靈,用正念去面對,這將會帶領我們進入壹個順暢的流動。
僅僅如實觀照所有的發生,不評判,站在愛的角度看待壹切,堅定不移地選擇“壹切都是來祝福我的。”
奇迹目光和小我目光壹旦切換,同樣的劇本就進入不同的意義。
的確,太多事情會來不斷地考驗,沖擊我們,但是我們時時刻刻擁有的最大自由,就是選擇看待事物的目光的這份權利。
傑克·康菲爾德曾經有壹位學員,提出關于“反複性”的問題:情緒走了,是的,很快它又會回來,怎麽辦呢,那麽熟悉,那麽粘稠,像大鼻涕壹樣甩不掉。
他只是笑笑說:有壹位叫良寬的禅宗詩人曾經寫下這樣的詩
“Last year, a foolish monk
This year, no change.
Then you become human, that's us."
去年,壹個蠢和尚,今年亦複如是。這就是我們,人類啊。
反反複複,對治壹些習性,前進兩步,後退壹步,哪有壹步登天的事呢。即使頓悟,即使有過開悟經曆,在生活中壹次次的選擇,壹次次的磨砺,壹點點縮短遲疑的時間,越來越快地能夠進入正念的觀察,最終保持穩定,到達真正的平安,這是多麽勇敢的靈魂。
壹位對我影響重大的導師曾經在我狀態最不好的時候說:“過多的懷疑替代了妳對真實的感受力。”
這句話如當頭棒喝,將我從泥淖拉出。
這些年,學了不少知識和工具,但貫穿其中受益的核心,卻僅僅是“信任”,相信才可能成真,相信就會接收到訊息,相信就能進入創造之流。
相信、信念是壹股合壹的力量,是壹切奇迹的開始。相信讓我們“站隊”,並看到想看到的事件發生,找到壹切證據去證明那個“相信”。
今天看到幾篇文章,兩個時尚圈的女孩,壹個身高155,另壹個150公斤的體重,在承受了外界謾罵後,依舊選擇自己所決定的道路。
其實,任何我們聽到的”外界質疑“,都是源于我們對自己的批判。正因爲自己也壹樣認同那”殘缺“,而此時又恰恰被外界“佐證”,所以才感到心碎。
當天空飄過“那都不是事兒”的時候,往往是接納、包容、不再對立、不再認同和制造分離的時候。
同樣,對于任何人際關系,讓我們痛苦的往往並不是“對方不愛我了”,而是當妳開始懷疑和猜忌的時候,妳自己本身已經失去了“愛對方的笃定”。
造成我們痛苦的,從來不是別人做了什麽,而是自己在分裂那份曾經完好無損的信心和圓滿,這搖搖欲墜的戲碼將再次上演,使我們感到惶恐,因爲它違背了自然之心。
選擇正確的目光,然後給以百分百的信任,不以其他標准去混淆是非,幾乎可以簡單化所有問題,並從此離喜悅更進壹步。
2017.8.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