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胖在《奇葩說》第四季中說過壹句話:成長的本質,是變得複雜。
話音剛落,辯手、觀衆、蔡康永都不約而同發出壹聲:“噢——”仿佛醍醐灌頂。
不禁想起曾經壹位來咨詢的女孩,非常聰明、覺察的壹個人,她當時的狀態,就是看到“複雜性”(成長的機會)而不敢“接納”(成長的勇氣)。恰好扣合這個主題。而這種狀態,每個人都多多少少經曆過。
接納複雜性,代表不再非黑即白,代表容納多種可能性,敢于撐開自己的受重力,打開自己的寬敞度。這個過程好似分娩之痛,全身關節骨骼升級,漫長而劇烈。
單純世界具有看似的穩定感,但是它也在壹定程度體現了單調,代表著以童話結局爲主的故事風格。
然而,成長究竟是什麽呢?以感情爲例,年少時候看到並理解的感情是:
我愛他、他愛我——壹定要在壹起
我不愛他、他不愛我——分手\絕交
隨著成長我們發現,感情並不像買菜壹樣,是壹件簡單的事,隨著複雜慢慢出現,泾渭分明的感情,二選壹的決然之外,出現了3,4,5,6……更多可能性。
複雜是,人與人之間的關系,竟然可以有那麽多種呈現方式,甚至可以複雜到無法用某種關系詞概括,評判很簡單,貼標簽也很簡單,但那都離真實很遠。愛不壹定在壹起,在壹起不壹定因爲愛情。爲什麽對這個人有好感,對那個人也有好感,可說不出來,總感覺有壹絲微妙的不同……
人們習慣在情感中,尤其“隔岸觀火”的時候,粗魯地貼標簽、下判斷,這造成了壹種可悲的錯位:被展開的外在世界(情況複雜化)遭遇著未打開的內在世界(心智依然非黑即白)壹刀切的評論。
這是多麽荒謬,但又在天天上演。
邏輯是不迂回的,我們無法跟邏輯求情。就像在支付寶輸入錯了密碼,壹定取不出來錢。但是情感是柔軟、多面、充滿驚喜甚至難以界定的。
以邏輯來勒索情感,以道德來並行天性,壹組組矛盾,搭配得似乎很合理,壹代代人卻承受著扭曲。
就像關于金錢的信念壹樣,年幼時,我們聽進去了父母那句“金錢是罪惡的”,于是長大後這句話壹直在潛意識作祟,理智上,誰都知道金錢的豐盛是自己想要的,可情感上,我們卻不自覺選擇站在父母那壹邊,因爲我們愛他們,所以不舍得背叛他們的價值觀。
情感總是打敗邏輯,而情感的主要特點,就是豐富、立體,伴隨情緒和變化,升華和轉化。
誠然,複雜在大部分時候,是讓人不舒服的,成長也是。它讓人感覺混亂、失去軸心,讓人感覺自己離平靜越來越遠。
但允許複雜,並不等于追求複雜。
接納複雜,從中拎出規律,並借此享受到豐富與擴展,這份容許度,就是生命的"帶寬",不僅可以在未來成爲壹座橋,還可以借由“擴展”這接近圓滿的動態,求證擴展前種子的力量:那壹直就在的本心。
抗拒複雜,也許是拒絕了壹次“在眼花缭亂中辨認真相與幻象,並作出選擇”的機會。
多樣性並不是最終結果,而只是恰恰反證了種子的價值。通過多樣性,我們把彌足珍貴的簡單,從平面的理解,變成了三維可觸。
當“複雜性”是成長中必然演化的壹個階段,它呈現的意義,只不過讓我們更加看清“簡單”。
2017年7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