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這麽壹件事,發生在身邊:幾個好友,某年去了趟泰國,自然參觀了著名的四面佛,同時有人也許了願,四面佛的靈驗(暫且不討論爲什麽會靈驗的問題),自然促使這幫小夥伴,每年都要去還願。就這樣,年年組團去還願再許願,許願再還願,成了壹個自然的行程。突然,今年某個人因爲工作原因,去不了了。而組織者,則三番五次強調,“必須壹年之內還願,願望不能幫忙代還,所以愛莫能助了”。此時有人提議,要不妳去還願的時候,心裏跟四面佛代講壹句他遲幾個月來?組織者答“我可不敢。”去不了的人,則沈默了。
我目睹了這壹場對白的發生,就像壹出小小的戲劇。但是在生活裏,這類似的情景,卻花樣翻新地隨時都在上演。
“壹年之內必須還願。”——這背後,隱藏著壹個“否則”,這“否則”背後跟著的,不說其他具體表達,其根本內涵,壹定是恐懼。
“如果妳不怎麽樣,就會怎麽樣,所以妳最好怎麽樣。”這句式,是否覺得熟悉呢?
做人做事,以讓人順氣爲最高善意,而非用恐懼去造成他人的心理負擔,左右他人的決定,劫持他人的計劃。
其實,反觀生活,處處都在經曆類似的戲碼。每個人都遭遇過定罪,也給別人定過罪,似乎有成千上萬的理由,讓我們隨時都處于懲罰的可能中。
恐懼,是情緒最強的、也是最後的防線,阻擋在光明之前。當人們有勇氣對峙恐懼,僅僅在恐懼面前保持不評判、不站隊,就已經可以感受到意識擴展的序曲滋味。
因爲內在小孩那來自遠古的創傷,恐懼便由此演化成無處不在的始作俑者。
最明顯的就是廣告——妳害怕老嗎?妳害怕沒錢嗎?妳害怕死嗎?妳害怕露宿街頭嗎?妳害怕被人看不起嗎?妳害怕不被愛嗎?妳害怕親人離去嗎?妳害怕無依無靠嗎?妳害怕被背叛嗎?妳害怕孩子不健康嗎?妳害怕……無處不在!所以妳需要買保險、護膚品、保健品、房子、車子,所以妳需要爭奪,需要努力把自己嫁出去,需要更好的工作,需要壹段接壹段地戀愛,需要很多很多錢,需要壹個又壹個證書、不斷提高的學曆、更厲害的知識、更不可替代的技能去說服這個世界,去說服自己——我是安全的,我值得被愛,我如此有價值,我永遠不會被抛棄,我再也不用那麽辛苦了,我會順順利利,從此不再有任何擔憂…
不會的。如果沒有深刻地意識到並體驗到:即使沒有這壹切,妳依然值得被愛,妳永恒地安全,並從未被抛棄……妳即使“身無分文”,卻依然豐盛;妳即使“無用”,卻也充滿價值!只有明白並活出這壹點,妳才算真的找到那份安全,就像精疲力盡的小白鼠,終于不再在循環的牢籠中奔跑。
這壹刻,妳會瞬間進入空前絕後的大安甯,妳好像從出生開始狠狠吸了壹口氣,從此就這麽憋著,妳好像從來沒有呼出過它,而有壹天,妳吐出了這口氣——它是如此自然,生來就在妳體內!妳好像很多年,都沒有體會過什麽是放松,所以讓妳放松的時候,妳以爲自己放松了,卻沒有,當真正卸下壹切負擔,妳如塵埃自然地落在堅實的大地上,它如此浩瀚,如此廣闊,妳徹底臣服……
所以,當妳感覺到恐懼的時候,就是壹個機會,此時,妳馬上要意識到,這個恐懼是來自于哪?來自于自己深埋的信念,或妳正成爲他人恐懼的綁架對象?
當他人說,妳怎麽能這樣教育孩子,妳這不是害他嗎?妳如果不去相親,嫁不出去了以後可沒人管妳!妳應該找個穩定的工作,父母含辛茹苦把妳養大,妳就這麽報答他們嗎?……面對各種觀點,不要馬上反駁,也不要馬上認同。有種態度,叫做“保留”,先保留,吸收其帶來的正面可能性,卻不要將罪惡的部分等同于自己。
當妳做壹件事的時候,妳要仔細檢查內心的感受,做它,是因爲我需要,還是我想要?是因爲這樣會讓其他人失望嗎?是因爲不這麽做會被指責嗎?是因爲自己辛苦維護的某個“自我應該的樣子”會坍塌嗎?
只要做壹件事,是出于恐懼,就有問題。——當然,我們不必壹開始就逼著自己去克服,我們依然可以去做某些因爲恐懼而迫使我們做的事,但是,即使如此,我們心裏也要十分清楚,自己在做什麽——哪怕,我們是因爲恐懼,而說了這句話,定罪了某個人,或者,接受了他人的定罪。
不要用恐懼去綁架別人,也不要在他人的綁架中走完自己的人生,這需要壹些時間,但剛開始的第壹步,只需要在內心,先對自己誠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