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壹檔綜藝《少年說》,節目中,中小學生們站在高台上,面對台下的老師、同學、父母,大聲喊出自己的“心裏話”。
關于“別人家的孩子”“成績至上”“代際溝通”的問題,其實壹直貫穿每壹個家庭。親子之間,親密關系的溝通,強烈地影響著我們的幸福感。
現實生活中,大家幾乎都體會過“鼓勵也親人”“阻力也親人”,多少人因爲真實的自己不被親人看到、最渴望的決定不被親人支持而感到痛苦。
電影《超感獵殺》(sense8)中,變性人Nomi從頭到尾就被母親否定,否定她真實的心理性別,依然把她的名字叫作變性之前的Mike。直到故事最後,母親終于理解孩子,並看到獨屬于她“修正後的美麗”,母親說,“我以前爲什麽從沒發現,Nomi這名字如此好聽。”——終于承認她是自己的女兒(Nomi),而不再是“兒子”(Mike)。
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暴力,是對自己不真實;而最大的感動,是被所愛的人理解。
說回現實生活,我們每個人都有與家人溝通的難題,而它之所以重要,是因爲家是我們每個人的根,也是力量的來源,好像大地,妳沒有辦法忽略,也沒辦法真的不在意。
然而,在我們抱怨家人不支持、不理解我們之前,可以好好問問自己,真的完全是家人的問題嗎?他們所給的阻力,真的是因爲他們不理解我們嗎?還是另有原因?
在此分享壹個我自己的經驗:
自由職業之前,我所在的前工作單位是傳統觀念裏穩定且曆史悠久的大平台,很多人問,離開那麽好的地方,父母沒有阻止妳嗎?這是我的同齡人普遍會遇到的迷思,尤其是如果妳的父母與我父母壹樣,在成長過程中長期扮演保護者的角色,那麽對于妳我來說,“獨立”和“決斷力”,在任何時候都是壹個重要的學習課題。
獨立和決斷力,也意味著負責任的能力。正式離職之前,“辭職”這個話題不只壹次被我提及,然而,大部分時候,只要聊到這兩個字,父母都會堅決反對,而我壹次次認爲——我之所以無法辭職,就是因爲父母的阻止。責任被壹次次推卸出去,我也並未反思。
直到最後壹次,當我把辭職後所有可能遇到的挑戰、可能遭遇的後悔,全部用文字排列好了,鄭重地看著它們,壹項壹項面對:包括經濟狀況不穩定、沒有安全感、人際關系複雜化、操心的事情變多、社保問題、公積金問題……我發現,即使面對這些可能遭遇的挑戰甚至隨之而來的後悔的時候,我依然渴望這個選擇。
那壹刻我深信,這就是無可厚非的正確決定。而這壹次,當我平靜地將辭職的決定告訴父母,而沒有任何解釋和勸說的時候,他們的態度出乎我意料,只是說:好吧,妳決定了就好。
還記得那個四月,我放下電話走在路上,身心有壹種輕松感,這輕松背後讓我體驗到壹種久違的誤會:我發現,從前沒辦法做決定,並非因爲父母的阻力。反而是父母的情緒與我們共振,他們感受到來自于我們的不確定、恐懼以及被保護的需求,所以才“如我們所願”地表現出反對。而當我們真的堅定的時候,他們同樣也能感覺到。
實際上,表明立場,並不需要歇斯底裏。輕聲細語的背後若充滿力量,對方壹聽就能有所感覺。靈魂之間的默契和信任,遠超出我們的想象。
有壹些朋友在與家人相處的時候,同樣有類似的境況。比如因爲吃素的問題與家人産生分歧、又比如決定丁克或者暫時不婚,常遇到家裏人的不斷說服甚至“威逼利誘”……不管過程如何,也許可以供我們反思的壹點是:當妳做了壹個決定,這個態度背後是不是還殘存著壹絲來自于內在的懷疑?
家人伴侶因爲與我們特別連心,所以尤其容易嗅出我們的擔心和恐懼,這個部分表現在他們身上,便也會成爲他們的擔心和恐懼,因此看上去則像是他們在控制或者強迫我們,與我們作對。
蒼蠅不鑽無縫蛋,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內心的縫隙——那份懷疑、不確定、擔憂,呼喚了家人的保護和對立。
反過來,在與子女相處的時候,信心也非常重要。我的成長道路上,倒有個小確幸,我從小寫作,日記從未間斷過,而幾十年中,父母從未看過我的日記,甚至放在他們眼皮底下,也壹定不翻;十六七歲,周末常與高年級師哥師姐去唱歌跳舞、遊山玩水,父母也從不盤問;大學期間,離家在外,父母對我的朋友也十分放心。他們最常說的話是:爸媽相信妳能把握好尺度。也許是因爲這份信任,我反而沒有躍躍欲試甚至打破底線的輕狂行爲。
當初正值青春期,周圍家長對孩子早戀十分警惕,而我觀察,家長盯得越緊,孩子叛逆心越重,沖破艱難成全愛情的可能性越大,而我雖然早熟,但是壹直在這方面很輕松,甚至回家會與母親閑談自己喜歡的男生,距離也處理得不錯。
因此,當父母內心在某壹方面信任孩子的時候,孩子自然就會順著那份信任“正向發展”。
昨天與友人聊到修行的難,我們最後壹致體驗就是,內在成長最難的地方,並不是技術、知識,也不是落地、實修(這壹部分相比來說也是較困難的),要說最難的,當屬唯壹的壹個詞,就是“信心”。
這個信心體現在方方面面,無論是對待信仰(世界觀),還是對待自己的生活,以及自己的關系,愛人、孩子、朋友,妳是否能夠給予信心?
不相信生命的安排、更高的旨意,便覺得生命中危機四伏、困難重重,便想要運籌帷幄、控制監視,便有了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無。
真正的信心,不是如果有用,我則信;沒有用,我爲什麽還要信。這不是信心,是交換。
《聖經》中有這樣的故事:耶稣在被釘上十字架的時候,那些士兵用戲弄的語氣問他:“妳若是神之子,現在妳應該能自救吧?妳的神會來救妳吧?”
耶稣卻只在心裏對神說:“他們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麽。”
Love created me like itself. I am in the likeness of my Creator. I cannot suffer, I cannot experience loss and I cannot die.
愛把我創造得猶如它自身壹樣。 我是按造物主的肖像而造的。我不可能受苦,也不可能失落,更不可能死亡。
——【W-84.1】
如果我們被信心充滿,生命會變得很簡單。因爲無論發生什麽,答案都是唯壹的。無論孩子怎麽叛逆,他都是被祝福的,完美的,優秀的;無論父母有多不理解我們,他們都是深愛我們的、保護我們的、支持我們的;無論與伴侶是否甜蜜,他都是協助我們學會愛是何物的。
願我們不做對“生命”與“愛”討要證據的人,因爲這已經否定了我們的真相。
2018.7.19